第两百四十一章 大神通(2 / 2)

秦时小说家 偶米粉 1803 字 2022-10-24

历经杀戮,云舒身上的气息似乎再次有所变化,道家的修行,本就是要看淡生死,生死本是天地之间的定数、规则,明悟生死,便是超脱于生死,将己心媲美天道之心,领略大道。

数百年来,阴阳家从道家而出,人宗从道家而出,然则,真正的根基精髓仍旧留在道家天宗,这也是人宗的实力一直和天宗相差甚远的原因之一。

“公子,您送给我的琴,昨夜被拉断了两根。”

感受着经脉之中快速滚动的浑厚力量,云舒三人先后睁开了眼眸,聆听者周清之语,云舒微微颔首,或许领悟到了什么,或许没有领悟到什么。

秀手遥指不远处的条案之上,那里有两床琴平放在那里,只可惜,都已经残破,琴弦均有残破,琴木更是裂出了几道清晰的口子。

内力涌动,普通的琴弦与琴木不可能长时间的承受,一床琴被拉断了一根,另一床琴则是被拉断了两根,根基已毁,已经不能够再次进行弹奏。

“哦,让我看看!”

迎着云舒那略有愧疚之色的精致容颜,周清轻轻笑道,挥手一招,那条案上的两床琴便沉浮于跟前,一念而觉,双手分别笼罩在那两床琴上。

浓郁的青色玄光从体内迸出,催动脑海深处的奇妙之物,古朴无双的众妙之门为之道音滚滚,汇聚巅峰的灵觉之力冲击其上。

豁然间,周清本体亦是被体内荡出的玄光护持,精气神为之运转,头顶青色的三花涌现,三花聚顶,混元之力凝练,伴随着这股混元之力的加持。

那看似有形、无形于一体的众妙之门为之颤动,随其后,便是一道淡金色的玄光从众妙之门上流淌而出,顺着双手施加于床琴之上的《道经》之力,心随意转,那两架破损的床琴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虚幻无间,真实无限,道合太初,韵化无穷!”

数年前,自己在巴郡天宗总宗初入修行的时候,遍览三十七卷《道经》真言,以开篇总纲为引,汇聚其余三十六卷真言,成就这座众妙之门,这十六字也随之而出。

有着众妙之门的统御,三十六卷《道经》玄功与经阁内其余道家先贤的修炼之法均轻而易举的修行,甚至可轻而易举的熔炼一炉。

无论是《天地失色》、《万川秋水》、《阴阳无极》、《和光同尘》、《虚极静笃》、《无为》、《不乱》、《中虚》……均在列。

数月前,自己于新郑静心悟道,颇有所成,三花聚顶,众妙之门仿佛也向自己打开崭新的玄妙,口中喃喃低语,大量的纪数之力涌入众妙之门,其后,从众妙之门上涌出这般的奇异金光之力。

目光所至,那破损的两架床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原样,断掉的琴弦也自动的恢复原样,淡金色的金光涌入床琴之中,似乎还对于这两架床琴的材质给予提升。

心中微动,便是再调动十万纪数之力进入众妙之门,化作那更为玄奇的金色光华,浸入这两架材质普通的床琴之中,磅礴的力量洗练这两架床琴,不多时,周清甚至感受到这两架床琴甚至有灵性滋生。

整个过程足足持续了两柱香的时间,凭借众妙之门内涌出的金色光华之力,不过耗费两千纪数便将其恢复原样,而以十万纪数提升这两架床琴的材质,周清很是期待。

随着最后一道金色光华从众妙之门内流出,周清头顶的三花异象消失不见,周身的淡青色护体玄光也消失不存,双手中笼罩那两架破损床琴的力量不显。

一切外在遮掩消散,转而代之的,则是两架看上去与先前未曾有损之时一般无二的床琴出现,仍旧悬浮于跟前,周清双手轻轻的抚摸着这两架床琴。

灵觉涌入其中,数十个呼吸之后,深深的点点头,面上露出微笑,劲力吞吐,这两架床琴便分别奔至云舒与弄玉这两位原有的主人跟前。

“你们两个试试用琴音攻伐焰灵姬!”

没有理会云舒、弄玉、焰灵姬三人眼中的惊骇、呆滞之意,看着那周身再次火魅之意扩散开来的焰灵姬,一缕玩味之意掠过。

“公子,这……,这……就是道家天宗的手段吗?”

纤细白皙的手掌托着面前那完好无损的床琴,与未曾损坏之前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此刻抚摸上去,更有一股别样的感觉,说不出,道不明,但好像有了生命一般,手掌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律动。

精致的容颜上露出不可置信之色,尽管知晓公子的修为很强大,而且出至诸子百家中最为神秘的道家天宗,但对于这般手段,不仅没有听闻,而且连传闻都没有。

更像是传说之中的手段,传说天地之间有仙神,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与公子刚才复原这两架床琴的力量何其相似。

“道家,不愧是诸子百家最为强大与神秘的传承!”

心有所感,姿容秀丽如画的弄玉亦是深深的感叹一声,尽管自己一直很少言语,但此刻同样为之惊骇,多年的经历中,亦是没有见过、听过这般的手段,能够复原一架破损的床琴,看似虽小,但推及天地,可谓是传说之中的手段。

与身侧的云舒相视一眼,而后又是灿烂一笑,秀丽的手掌各自拨弄琴弦,刹那间,琴音响起,脆声芳华,房间中另一侧的焰灵姬为之狼狈闪避,躲闪之间,身侧更是有一片片贴身的锦袍被斩断,片片雪白隐现而出。

余势不绝,由琴音化作的剑光、刀刃落在房屋内的横梁之上,一击而过,整个横梁被干脆的斩为两截,强劲的力道甚至弥漫在房间顶部,一道清晰的剑光痕迹破开房顶,奔向于太虚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