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节 交换俘虏(2 / 2)

吴凡这时已经坐在床前,和往常一样直接把孙尚香的一条胳膊从被子里拿出来,为孙尚香把脉。

静静地把了一会儿,吴凡开口道:

“拜托你别这么紧张好不好?我只是替你把脉看病,没别的想法。”

孙尚香的脉搏倒是正常,就是吴凡每次为她把脉,脉率都跳得很快。吴凡搞不懂孙尚香为何脉搏跳得这么快,只以为孙尚香年纪太小,与异性一接触就紧张。要么就是以为自己会借把脉这个机会加害她。

因而才说了那么一句。

孙尚香却觉得自己心中的矛盾似乎都被吴凡看穿了一般,顿时恼羞不已,急忙把胳膊抽回来,道了一声“不用你管!”。随后就侧过身去,再不理吴凡。

吴凡好生奇怪:今天是怎么了,怎么谁都不用自己管呢?难道自己激起母愤了不成?

将药材放在桌上,吴凡困惑不已地退了出来。看了看守在门外的几个女兵,吴凡对她们道:

“你们也不用我管吗?”

几名女兵听得莫名其妙,互相看了一眼,不知该如何回答吴凡。

吴凡这时又问道: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今天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几名女兵又是一阵面面相觑,随后,其中一名女兵卫士怯怯地道:

“都督大人,属下斗胆直言,您问我们的这两句话,让我们觉得您确实有点不正常。”

……

半个月后。

孙尚香的诡计成功了,吕玲绮这段时间一直在和吴凡生闷气。

吴凡费了好一番劲,才算得知吕玲绮是因为那枝羽箭而生自己的气。然后,不管吴凡怎么解释那枝羽箭根本不是自己送给孙尚香的,吕玲绮就是不相信。

因为孙尚香提前就已经告诉过她:吴凡是不会承认将羽箭送给她(孙尚香)这件事的。

最后,吴凡也懒得解释了。反正吕玲绮又不会和自己离婚,黑的描不成白的,总有一天真相会浮出水面的。

同一期间,中原方面传来捷报,夏侯惇军团果然抓住战机,在司马懿的谋算下,不但夺回小沛,进而还占据了寿chūn,曹军第三军团正式进驻淮南!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孙尚香生死不明,令孙坚日夜忧心之外,更主要的,是驻兵在新野的曹cào再一次出兵直捣孙坚后院。这一次,曹cào进攻的是柴桑,除了自己亲自率领的十五万部队之外,还有汝南曹昂和江夏韩遂各派出十万部队协同。

曹cào知道江陵正在对所有部队生产战船,因此这次攻打柴桑的战役,没有给吴凡来信请求增援。

柴桑被三十五万大军围攻五天后陷落。不过,在柴桑守军趁着夜sè突围之际,孙权手下大将黄盖、程普二人竟是在luàn军之中将曹cào的长子曹昂俘虏,带着曹昂撤回到庐江。

如此一来,此战对于曹cào来讲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由于这次攻打柴桑的战役,令孙坚再次首尾难以相顾,连丢三城。忧的就是自己的长子曹昂竟是被孙坚军俘虏,生死皆在孙坚一念之间。

为此,曹cào每日嗟叹不已,先后派出程昱、贾诩等人去和孙坚交涉,愿以重金,甚至宝物换得曹昂平安归来,不过,孙坚在周瑜和诸葛亮的联合进谏下,不肯答应。只让程昱和贾诩回告曹cào:想要曹昂,那就用小沛、寿chūn、柴桑三城来换,除此之外,其它一切条件免谈!

吴凡得知这个消息后,想了一想,觉得是时候把孙尚香这张牌打出去了。能用孙尚香一人换得曹昂和三座城池,这个交易值得。

因此便写下书信,把孙尚香被自己抓来这件事向曹cào说了一遍,并且向曹cào建议:用孙尚香交换曹昂。

曹cào得此书信,大喜,立即命人回报吴凡,就按吴凡所说的去办。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孙尚香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吴凡率领赵云、华雄、颜良、文丑以及一万名青州斗将孙尚香护送到柴桑,曹cào又派出数万士兵随同,一直来到柴桑与庐江交界地带停驻下来。

孙坚早就从曹cào那里得到交换俘虏的书信,得知女儿还活着,孙坚喜极而泣,再不管什么三城之地,痛快地将曹昂押到军前,双方交换俘虏。

按说交换俘虏这种小事,吴凡不至于亲自主持,更不至于率领手下主力战将如临大敌一般。但是,吴凡却是这样去做了,其中原因就是三国历史上黄忠在交换俘虏时背后shè暗箭这件事,对吴凡影响很大。

国人平时常讲人无信而不立。不过,一旦打起仗来,那就什么道义信用都可以抛之不顾了,只管击败对方就是最终目的,任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种行为先不说是否值得人们称道,吴凡也没那个闲功夫去做道德评论家,他现在只希望自己不被这种行为算计就好。

由此,吴凡才亲率手下主力战将交换人质。他本人自然是没有任何背后下黑手的想法,但是,如果孙坚敢这样做,吴凡绝不会轻饶,立即就会率领赵云等人杀入敌阵,不斩杀对方几员大将誓不罢休。

好在,孙坚还算很讲信用,整个交换俘虏的过程非常顺利。孙尚香和曹昂双双回到各自军前,而后随军回返各自领地。

却说孙尚香,与父亲和两位兄弟洒泪重逢,泣不能声,好不容易才算止住哭声。随后,就与父亲和两位兄长一起,在众将士的簇拥下回返庐江。

坐在车里,孙尚香回头看了一眼正在返回柴桑的曹军,一面“吴”字军旗在军前迎风高高飘扬。

吴凡,我们之间的帐迟早有一天要算清楚!等着瞧!

孙尚香看着渐行渐远的“吴”字军旗,心中恨恨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