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俺大汉人不打自己人啊(1 / 2)

韩延年的安排让军须靡听的想要破口大骂,可是他不敢。

虽然乌孙在表面上做的没什么问题,但事情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都不是傻子。

韩延年的态度的确是强硬了一些,可这事儿就算是捅到了长安,朝廷也不会对韩延年有半句的训斥。

因为历史上乌孙在这件事情上也没讨到什么好处。

李广利二次西征的时候,刘彻就亲自下令让军须靡派两千骑兵辅左李广利进攻大宛。

拥有十几万大军的李广利,缺他这两千人吗?

刘彻的用意已经不言而喻了,只不过韩延年做的更狠罢了。

平静的草原上忽然出现了大范围的躁动,原本正在猫冬的牧民们,忽然之间热闹了起来。

一个个的不得不想尽办法举家搬迁,尽管冬天搬家很困难,也会导致他们的牲畜死上一大批,但他们却没有一丁点的办法。

当然,冬天搬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想要在冬季寻找到散落在草原上的每一个牧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牧民基本的生存模式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牧民都是部族生活,小家庭汇聚到一个小部族,小部族汇聚到大部族。

每年的放牧也不是你想去哪就能去哪的,上面会将整个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给各个大部族,各大部族再将自己的区域划分给小部族,小部族再划分给一些家庭。

而各自之间的联络,基本上也就是在开春的时候到入冬前约定的地方去见面,再往后则是每月见一次面。

如果有战事,上面最多也就只能通知到小部族,然后小部族再去召集各自的牧民进行参战。

牧民作战也是全员皆兵的,不管男女老幼,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尊老爱幼的说法。

当一个人老了,不中用了,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掉这个只会浪费粮食资源的‘废物’。

比如说每年的冬天,不少上了年纪的老牧民都会被冻死。

比如说每一次的作战,都会有不少老牧民死在敌人的手中。

而草原骑兵的组成也是有严密的制度的,以小部族为基本的作战单位,小部族内的所有家庭就是他们的基本作战编成。

一个家庭的家主是正儿八经的主力,战场上看到的那些骑兵主力就是这帮人组成的,他们的年龄平均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

第二梯队是这些家主的附庸,也就是他们的专属后勤兵,一般由他们的儿子或者奴隶,最少两人以上的人数组成。

第二梯队的任务就是负责保障好战马,粮食等一切后勤补给。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始终保证冲在一线的家主在需要换马的时候,可以立即换上一匹满体力的战马,他们从战场上下来的时候,需要立即送上食物,不管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第二梯队都要随时准备好。

第二梯队同样也是预备役,当战事不顺利需要增兵的时候,就会直接让他们上战场。

不过更多的还是在第一梯队的家主战死之后,位于第二梯队的儿子直接顶上去,同时继承了家主的职位。

如果第二梯队没有儿子,只有奴隶的话,那么他的一切财产,包括女人等都会被同伴瞬间瓜分。

第三梯队则是妇孺和上了点年纪还能动弹的老人,他们的任务就是赶着大片的牛羊,带着所有的家当,保持在与主力部队相聚二百里左右的范围内。

当第二梯队的物资有空缺的时候,需要在两天之内从第三梯队补给过去。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制度环境,导致了草原上的人情味很澹薄,导致了很少有老人能活到自然去世。

《控卫在此》

但这也同样增加了草原牧民的战斗力,至少不管他们想去打哪里,从来都没有因为后勤的问题发愁过。

草原上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所以匈奴人是这样,西域北部那些以畜牧业为生的国家也是这样。

这也就导致了整个迁徙的过程拖拖拉拉的,直到临近开春的时候,还有一大半的人都没有能够按照约定来到规定的地方。

虽然韩延年已经带着自己的两万部下按照约定向北移动了三百里进行驻防。

但是看着眼前那壮观的一幕,韩延年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想的有点多了。

“哎,也就是本将军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要是能有个五六万人,高低也得给匈奴人来个包围玩玩不成……”看着面前密密麻麻们的匈奴人,韩延年一声无奈的叹息。

他想用那些牧民和牲畜作为诱饵,以此来增加匈奴主力主动南下来找自己的目的。

但是韩延年显然忽略了汉人对于匈奴人的威胁程度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