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交易(2 / 2)

烽火中的家园 徒鱼 1063 字 2022-09-01

李达按照林东之前的布置,已经派人将这些灾民都带了过来,分散安置在东海中所以北数十里范围内。

这里大多数都是荒山,没有现成的田地可供耕种。

可这难不倒林东,他发出一道命令,凡是新来的灾民,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头一年免掉所有赋税,从第二年开始,也只缴纳国家征收的那部分税收,至于其他的杂税一律免除,若是除了口粮还有多余的再上交卫所。

此外,他还将那些青壮动员起来,开始在这一片地方兴修水利。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之所以经济破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水利失修和灾荒扔频。

有位哲人曾经指出:“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

“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下去。”

在明朝末年,由于水利失修带来的严重灾荒。从万历年间起,朝廷一面从国库提取大笔金钱供自己穷奢极侈的耗费,一面又要筹措庞大数额的军饷用于镇压少数民族和农民的反抗,国家财政陷入了不可摆脱的危机。政府根本无力顾及水利的维修,常年有限的一点河工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

以黄河来说,明代原来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浚制度。万历以后,“凡大挑、小挑之费,俱入上下私橐”,致使河床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厚,河堤“连年冲决”。

管河的官吏甚至幸灾乐祸,“天启以前,无人不利于河决者。侵课金钱,则自总河以至闸官,无所不利;支领工食,则自执事以至于游闲无食之人,无所不利。于是频年修治,频年冲决,以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这正是崇祯年间“河患日棘”的根本原因。

其他水系的情况也差不多。崇祯初年,给事中黄承吴面奏:“东南时患水灾,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祯皇帝问:“水利何为不修?”大学士周道登、钱龙锡回答说:“水利是东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须要钱粮。”朱由检一听要钱,立刻沉默不语,过了好半天才拐弯抹角地说:“要修水利,可扰民否?”于是,在不愿“扰民”的幌子下把这件“东南第一大事”轻轻地放在了一边。

由于水利失修,农田抗灾能力大大的下降,从而导致粮食收成减产,影响朝廷收入,使得朝廷经济愈发苦难,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林东的带领下,灾民们都动了起来,按照规划,将一条条的水渠修建起来。

现在正是二月,兴修水利正当其时,水利修好之后,正好赶上春耕。

而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林东采取了以劳力换口粮的办法。

这个办法一经实施,老百姓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他们可是饿怕了的,只要有吃的,力气是使不完的。

况且兴修水利也是为了自己的生产,更加没有偷懒的理由。

看着成千上万人同时开工,商八都被惊掉了下巴,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也只有林将军了吧?

“商老板,你去市面上看看,有没有番薯和玉米出售,如果有的话,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你都要给我弄回来。”林东琢磨了一阵,觉得光靠目前已有的粮食作物恐怕很难养活安东军。